各位記得上次乘坐渡輪是何時嗎?有142年歷史的天星小輪,不但是平價便利的交通工具,更是各地遊客的必遊景點,可惜疫情令業務遭受打擊。天星小輪早前公布業績,今年的客量下跌至歷史新低點。對於這個乘載香港人回憶的運輸工具,大家對它認識多少呢?
天星小輪曾經是東、西方之間的紐帶。在1880年,它是首個按時刻表服務的公共渡輪服務,往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。它的創始人是一位名叫多拉吉·納奧羅吉·米泰瓦拉 (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) 的麵包師和商人,最初的四艘渡輪命名為「曉星」、「晚星」、「高星」和「導星」。目前的船隊包括八艘渡輪,和創建時相比沒多少區別,八艘渡輪的名字中都有一顆「星」字。在1898年,天星小輪公司正式成立,不久,這些天星小輪均增設了上層客艙,也逐漸接近我們熟悉的第四代小輪設計。
六十年代,天星小輪變成香港活力命脈的一部分,是市民過海的必然選擇。從1966年政府因加價引發市民激烈的抗議活動中,可見當時市民對它的依賴。但是,踏入七十年代,海底隧道落成,隨著隧道巴士投入服務,過海地鐵亦通車,渡海小輪開始縮減服務。天星小輪公司面對客量減少,不得不減少班次以減低成本,但又造成惡性循環,讓乘客因班次不多而轉投其他交通工具。
近代,香港的運輸政策仍以鐵路為主,渡輪早已變成可有可無的交通「雞肋」。2006年,政府決定將愛丁堡廣場碼頭遷往中環7號碼頭,引發了轟動一時的「保衛天星碼頭」運動,但碼頭最終還是被清拆。來年,天星小輪公司將迎來成立125週年,屆時這個見證香港變遷的老字號或許還是前景未明,但無論結果如何,希望大家有空多坐渡輪,把握機會享受在維港中心看風景的美好時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