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街道命名方法五花八門 背後典故你知道嗎?

大家有沒有發現香港的街道名有很多不同種類?有的取名自英國皇室成員或官員;有的取名自外國城市;亦有的取名自生活上的各種事物。不過,這些街名背後也有各種有趣的典故,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些街道的命名方法和故事!
1.以建築物命名


在香港製造業仍然繁盛的時候,不少街道都會以工廠的名字或者類型來命名,其中銅鑼灣的糖街便是根據東方煉糖廠而命名。但是,很多人不知道糖街在未有糖廠的年代是叫作「銀圓街」。在1868年間,政府在這裡設立了一間造幣廠,但後來造幣廠生意逐漸沒落,才改建了糖廠,街名亦隨之更改。
2.以自外國城市命名


殖民時期的香港有不少外國人居住,因此很多街道都以當地聚居外國人所來自的地方命名。當中較為有趣的是,尖沙咀的緬甸臺所指的並不是東南亞國家緬甸,而是德國城市「明登」。19至20世紀初,該區有幾位明登人聚居,因此取其諧音命名「緬甸臺」」。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英國和德國屬敵對陣營,「緬甸臺」明登人的房產因而遭英國政府沒收,自此之後該處便再沒有德國人居住。後來,該地又再開了另一條新的街道「Minden Avenue」,中文名為「棉登徑」,與緬甸臺「Minden Row」的英文名字幾乎相同。
3.以市民生活習慣命名


旺角的黑布街和白布街是以工廠類型命名,但鄰近的洗衣街卻不是因為該處開設了洗衣房而命名,而是20年代時,居於該處的婦女大多從事洗衣服的工作,會上門取衣服後再到水溪洗衣,因此居民都稱這條水溪為洗衣街。直至30年代,政府把水溪改建成道路,再沒有婦女在該處洗衣,但由於這條街道名已深入民心,所以「洗衣街」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。
街道背後的故事同時紀錄了香港的變遷,各位50+友們以後也不妨多留意周遭微小的事物,也許會有意外發現!
(資料來源:香港01)
推薦閱讀:
- 50 addoil